央視新址工地火災事故的教訓十分慘痛,在看似偶發事件的背后,暴露出了我們城市安全體系中的不少問題和隱患,更凸顯出目前城市防災體系中的“短板”。突出的一點,就是城市消防能力明顯滯后于高層建筑的建設水平。我們在不斷發展高層建筑的同時,更要重視及時跟進消防安全和救援能力,甚至應該超前發展,以防止出現“有災救不了”的局面。此外,城市防災工作不能有“不服管”的情況,更不能有“管不了”的環節。
2月9日晚,正當人們歡度元宵佳節的時候,中央電視臺新址園區在建的附屬文化中心工地卻火魔肆虐。火災發生后,中央和北京市有關領導迅即趕赴現場指揮撲救,經過595名消防官兵英勇奮戰,次日凌晨2時大火被完全撲滅。這場火災造成央視文化中心大樓外立面嚴重受損,大樓西、南、東側外墻裝修材料過火,并導致6名消防員和1名工地工作人員受傷,朝陽消防支隊紅廟中隊指導員張建勇不幸犧牲。
這場火災,因事發元宵佳節,又是在央視新址,因而備受人們關注。事故的教訓十分慘痛,在看似偶發事件的背后,暴露出了我們城市安全體系中的不少問題和隱患,更凸顯出目前城市防災體系中的“短板”。突出的一點,就是城市消防能力明顯滯后于高層建筑的建設水平。
按照我國有關規定,高于24米或超過10層的建筑就屬于高層建筑,超過100米的屬于超高層建筑。近些年,處于高速發展期的國內各大城市,高層建筑數量猛增,超高層建筑也層出不窮。以北京為例,各類高層建筑已有8000余座,超高層建筑也在60座左右,國貿三期工程主樓達330米。
高層建筑天生怕火,其火災救援是世界性難題。不可否認,在“寸土寸金”的都市里,高層建筑可以節省大量土地資源,同時也體現著建筑工程水平和城市發展形象。但同樣不容忽視的是,身高體長、結構復雜、人員密集的高層建筑一旦著火,往往產生“煙囪效應”,火勢蔓延快,人員疏散困難,火災撲救難度大,極易給人們帶來生命財產安全威脅。目前一般消防車滅火的有效高度不超過50米,即使有云梯車輔助也不會超過100米,直升機滅火也往往效果欠佳,很多情況下只能依靠消防人員入內撲救。而且,經過高溫長時間烘烤,高層建筑極易結構變形導致整體坍塌,美國9•11事件中的世貿大樓就是典型例子。
看來,我們在不斷發展高層建筑的同時,更要重視及時跟進消防安全和救援能力,甚至應該超前發展,以防止出現“有災救不了”的局面。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”城市高層建筑迅速增多,對防災裝備和救援能力都帶來了新的挑戰。此次撲救央視新址火災,消防部門即使動用了98米云梯車,水槍也難以到達著火的樓頂,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目前消防救援能力與高層建筑發展的失衡問題。此外,建筑工地、未竣工高樓等的消防安全問題,高層建筑內人員的應急逃生演練,也應引起高度注意。
高層建筑并非十全十美,設計、建設、管理要求都很高。央視火災事故提醒我們,以往那種盲目推崇高層建筑的城市建設理念,有必要進行反思。密集的鋼筋混凝土森林,是不是現代化城市的必需標志,應該打一個問號。
央視火災,也暴露出目前城市防災體系中的一些監管漏洞。一次本可以完全避免的火災事故為何會發生?不聽民警勸阻執意燃放北京市禁止的A級煙花,這種無視法律規章的“玩火”心態和僥幸心理遺患無窮。而民警預見到了風險,卻沒有果斷采取強制措施“一管到底”,可見嚴格執法的狠勁還不夠。這場火災警示我們,任何單位和個人不能以任何理由阻擋落實安全責任,城市防災工作不能有“不服管”的情況,更不能有“管不了”的環節。
火患猛于虎。央視新址工地火災再一次給我們敲響警鐘:安全責任重于泰山,“平安北京”必須常抓不懈。首都的安全和穩定高于一切,思想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,工作上不能有絲毫放松懈怠,同時要緊隨城市發展進程,不斷跟進和完善綜合防災體系建設。雖然大火已被撲滅,事故調查和善后處理也將盡速完成,但發生在牛年元宵節的這次火災教訓,值得我們長久反思和警醒。